您的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现代风格

雷火电竞官网宁夏非遗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发布日期:2024-04-19 12:00:25 浏览次数:

  雷火电竞官网雷火电竞官网是采用传统土、木、砖、瓦、草为主要材料和北方传统匠作做法的民间营造技艺,是研究六盘山地区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

  固原地处黄土高原,利用资源丰富的黄土,形成了固原独特的生土、土木建筑模式。固原传统民间建筑主要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为双坡顶安架房,坐北朝南。偏房为单坡顶趄厦房,位于东西两侧。建筑墙下砌三层至五层碱砖,以上为胡墼砌墙,黄土中加入粗麦草和成草泥砌筑,加细麦草、麦薏抹面,利于保温防寒。前砖码头,后砖挑檐,屋面铺青瓦,屋脊不设吻兽,作砖脊或砖瓦组合脊。院墙为夯土墙,做砖门楼或“穿靴戴帽”大门,建筑外观呈现出质朴厚重又简约平实的特点。

  固原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形成独特的六盘山区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气候、民俗等紧密相连,其中黄土墙、青瓦、硬杂木和麦草的和谐组合,具有调湿、节材、透气、防火、隔声、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并且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固原传统民间建筑风格,丰富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种类,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研究价值。

  走进固原市东岳山脚下的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基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游廊厢房……各式各样仿古建筑模型结构精巧,精妙绝伦。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微缩建筑都是按照一定比例对国内有名的古建筑仿制而成。

  中国传统建筑是人类智慧的遗产,斗、拱、昂、升、翘等各部件,均以榫卯结构严密组合,棱角平滑、美观大气。开山伐木、起工动土、打墙、解料加工、大木制作、构件加工、立木上梁,契合自然规律。

  “从民间建筑到官式建筑,总共是12大类1200多件展品。从工具到模型到构件,再到工艺流程,基本上涵盖了咱们传统建筑所有的内容。为了让参观游客真切感受古建筑营造之美,部分模型采用剖面展示,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框架结构。”固原市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基地负责人马振仁介绍。

  马振仁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微缩建筑。图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从制作家具木匠起步,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复制传统建筑,收藏传统建筑,想方设法留住传统建筑的根与魂,使濒临消亡的当地民间建筑得以传承和保护。

  “每看到一栋古建筑就着了迷,以前不会看建筑的年代、结构,只觉得雄伟美观,一看就是几个钟头。”谈及从事古建筑技艺的渊源,马振仁坦言出自喜欢。

  20世纪80年代,从小就钟爱民间传统建筑的马振仁,决定系统学习传统建筑工艺。

  “跟着村上的马长荣师傅学习农村建房、生产用具制作,跟着杨普选师傅学习细木制作工艺,跟着崔仁师傅学习古建筑制作工艺。”只要有时间,马振仁就在古建筑书籍中流连忘返,在西安大雁塔下凝眸驻足,在北京故宫里徘徊观望,贪婪地吸收传统建筑的养料。

  通过多年刻苦钻研,马振仁集各家之长,全面掌握木作、土作、砖瓦作等技艺,从设计到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工艺经验。总结归纳整理了斗拱模数制作和权衡尺寸,并编制成口诀传授,解决了工匠们制作斗拱无规可依、无矩可循的问题。

  马振仁通过分析各类土质,调整水、土、草的比例关系,升级改良材料,大大提高了生物建筑的抗碱性、抗渗性和耐久性,还对窑洞结构起拱、起架及细部工艺潜心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营造理论和施工方案,为我国北方生土建筑保留了珍贵的技术资料。

  对于家乡的传统建筑,马振仁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那些行将消逝的老院子、老房子、老窑洞等民俗建筑,都被他通过文字、图纸、图片、视频、影像进行了复制复原,建立了完整的、成体系的档案库。

  “对于已损毁的古建筑,我们通过走访民间考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模型的方式进行复原。”近年来,马振仁带领自己的团队修复固原河川乡牡丹山庄民俗工程、吴忠市马月坡寨子文物修缮工程、固原城隍庙文物修缮工程和文澜阁抢险加固工程等,通过自己的双手复原传统建筑之美。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固原传统建筑,2014年,马振仁成立宁夏大原古建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和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将传统建筑技艺引入课堂。2015年,马振仁分别在原州区开城镇大马庄村、三营镇金堡村、官厅镇阳洼村、头营镇坪乐村等5个乡镇10个村为村上农民工和剩余劳动力义务培训传统建筑技艺,带领周边的村民从事这项传统技艺。

  “‘方五斜七’‘周三径一’‘冲三翘四撇半椽’,在木活制作方面,先辈的口诀和一些顺口溜既好记又好用。”作为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马振仁边探索着前辈的匠心巧思,边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如今,自己的徒弟胡伟容、张双成、胡飞也能独当一面。马振仁的徒弟中被认定的各级非遗传承人超过30位,研发“古建筑系列”“乡愁系列”等传统建筑衍生的文旅产品100余种,带领传统建筑工艺迈入文旅融合的新时代。

  马振仁介绍,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是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至今已历经五代,有120多年历史。通过“非遗进校院”“非遗进劳务培训机构”“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商圈”等系列公益活动,使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传统建筑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传承发扬下去是我们这一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原古建筑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胡伟容说,她和师傅马振仁的心愿一样,就是把非遗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这项民间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

  2021年5月,“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2月,马振仁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