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现代风格

雷火电竞官网西式建筑里品读东方艺术神韵

发布日期:2024-03-25 22:10:43 浏览次数:

  观众既可以安静地欣赏静态文物,又可以来到大师工作室看看那些文物背后的动态技艺。本文受访者供图

  上海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保护建筑,而像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这样,既拥有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又是一座东方艺术殿堂的却不多见。在汾阳路这条流淌着上音音符的浪漫小马路上,汾阳路79号——素有上海“小白宫”之称的工艺美术博物馆,自有其独特的吸引人之处。欧式城堡的外观、浪漫的大草坪,和其中展示的中国数百年来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形成了特别的“反差萌”,让人不由得渴望一探究竟。

  这幢极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由于形似美国白宫,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之为“小白宫”,曾吸引《宋氏三姐妹》《大雷雨》《聂耳》等多部电影在此取景,也见证了上海百年变迁。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所在建筑,建于1905年,为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范。整幢建筑外形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共三层,地面上二层半,下筑半层地下室。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徐旺德介绍,“建筑外侧弧形回廊扶梯处与室内旋转楼梯,是最受游客青睐的拍照打卡点。”

  走进建筑内部,典雅的古风气息扑面而来。底层大厅的地面及天花板以大理石饰面,天花板上的雕花纷繁细致。室内四壁用木板装修,多有雕刻,具有新艺术派的风格。地板、护壁、楼梯扶手多用柚木及硬木拼板。楼内保留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壁炉,旋转楼梯,复古雅致,极具韵味。

  如今,这里化身为展现东方瑰宝的艺术殿堂,展示中国数百年来的工艺美术精品。上海工艺美术馆分为雕刻馆、织绣馆和民间工艺馆,陈列着近300件作品。从中可以映现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几百年来的上海工艺美术,广泛吸纳各地特长,以开放的意识,形成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海派”工艺美术。

  徐旺德介绍,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藏品为上世纪50年代后的近、现代工艺美术精品,概括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各大类品种及其历史沿革、风格风貌、技艺特色,在展示上相对突出作者传承关系、制作流程、材料及工具的介绍,并配以操作表演。在展陈设置上,均为历史悠久、地方风格显著且制作技艺成熟的传统技艺,展示内容分绒绣、刺绣、灯彩、面塑、剪纸、玉雕、漆刻、镶嵌、砚刻、竹刻、瓷刻、象牙细刻、篆刻、黄杨木雕、编织等专业,并集中了本市资深工艺美术专业人员50余名。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依托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有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在此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学术与技艺研究。顾绣、绒绣、玉雕、漆器、竹刻、灯彩、砚刻、剪纸、面塑等十余个工作室向观众开放。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副主任徐祯璐表示,“动静结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观众们既可以安静地欣赏静态文物,又可以来到大师工作室看看那些文物背后的动态技艺。”

  记者来到位于一楼的紫砂工作室,一同参观的观众为了不打扰师傅潜心工作,特意放轻脚步。师傅首先把泥料处理好,紧接着开始打泥片、泥条、然后打身筒,然后把配好的泥条料、底满片料,用木制的搭尺打出所需要的厚度、直径底。师傅介绍,此项基本功看似简单,初学者得学上三个月才能入门,“耐得住寂寞很重要!”

  紫砂工作室对面的玉雕工作室师傅正与两位爱好玉器的观众交谈甚欢。观众就玉料的判断,雕刻技艺,市场估价,采买渠道向师傅一一请教。这两位观众告诉记者,他们来上海旅游,路过这家博物馆便进来逛了逛,“很惊喜!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陈列的展品,工作室的观摩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展品与技艺一同展现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徐祯璐告诉记者,以馆内年轻一代专业技艺人员为班底,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于2016年初开始试水传统工艺美术培训体验活动,吸引大众“走进来”。截至目前,剪纸、面塑、绒绣、顾绣等专业分别开设了亲子体验班和长期培训班,课程设计贴近生活,坚持用传统技艺制作创新主题作品的培训思路,因此深受欢迎,掀起了一批批参观热潮。

  “大部分美育课程不进行年龄设置,邀请各年龄层一同参与美育活动,我们希望为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提供交流平台。”徐祯璐介绍,非遗类型美育课程的老师均为十年以上传承经验的非遗工作者,因此在课堂上能以专业的角度解答观众疑惑,传达正统的非遗知识。

  在所有美育课程中,面塑课尤其热门。面塑课使用的面粉是超轻黏土、橡皮泥等现代塑性材料所无法替代的。课程中要求小学以上的学生用专业材料,培养他们的塑形的能力。在塑形过程中,老师会鼓励参与者大胆发挥创新精神,还会对有创新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点评。

  另外也广受欢迎的是剪纸美育课程,它继承海派剪纸第一代大师王子淦老师的传统,依然传授脱稿剪纸技艺,以剪刀代笔。徐祯璐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儿童或少儿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不再局限于画笔来表现,而是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美育课程开设以来,不乏通过课程对非遗技艺产生浓厚兴趣的观众,他们多年来持续报名。据徐祯璐回忆,剪纸课程中有一名参与者从小学六年级一直参与到了高三,剪纸技艺也在七年时间里不断精进,还参加相关比赛取得了佳绩。“看到这类爱好者,我们作为非遗传承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希望通过美育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让中国技艺之美代代流传。”